郑州

您当前位置:郑州人事考试网 > 郑州公务员 > 试题资料 > 23河南省申论文化类范文 25 篇

23河南省申论文化类范文 25 篇

2023-02-17 10:26:49 郑州人事考试网 //zhengzhou.huatu.com/ 文章来源:未知

  【导读】华图郑州人事考试网同步未知发布:23河南省申论文化类范文 25 篇,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如有疑问请加【交流群汇总】 ,更多资讯请关注郑州华图微信公众号(huatuzz) 。

  【第一题】

  “给定资料 5”结尾写道: “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人造文明和自然文明,都是应该而且可以互补的;理想的生活状态可能还是在城、乡之间自由游走。 ”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自选角度,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 分)

  要求:(1 )观点明确,见解深刻;( 2 )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 )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字数 1000— 1200 字。

  【经典范文】

  城乡文明互补实现理想生活

  华图在线申论组

  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当今两种不同的生活形态,而其分别塑造的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是两种不同的文明类型,没有高下之分,统一于当今现代文明的建设之中。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始终是人类不懈的追求,而理想的生活状态既离不开人造文明的保障,也离不开乡村文明的滋养,二者之间应该是互补的,不能割裂。

  城市文明更多代表了现代文明,代表了科技的进步、高大的建筑、便捷的生活,这是很多人所追求的生活状态。城市里有大量的人流、资源与机会,城市化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指标,追求城市生活也是人类进步的主要标志。更重要的是,城市文明的建设与推动不仅惠及城市本身,也惠及农村。前已述及,城市文明是技术文明的代表,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创造了更为丰富的物质资源。物质的极大丰富也使农村摆脱了日日耕作的辛苦,村民有更多的时间享受生活、发展自我。此外,技术发展也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了资源的流通。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得益于科技的快速发展。最近几年农村电商的高速发展正是依靠着高科技,借助于网络,让更多更优秀的文化遗产和农产品走出乡村,走进了城市,走向了世界,为其发展注入了新生的活力。

  从一般认识上来理解,乡村文明是一种悠闲、亲近自然的生活状态。乡村文明是基础文明,为城市文明提供不竭的发展动力。乡村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源储备,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没有乡村农业的支撑,没有足够自给自足的粮食,城市中人口的生存便成了问题,更何谈文明的发展了。除此之外,乡村还为城市提供土地资源、人力资源、矿物资源、材料资源等等,这些资源为现代的工业文明、科技文明提供了巨大的能量。 另一方面,当前快速的城市化也带来诸多问题,比如生活节奏过快、压力大,交通拥堵,环境压力大等。而乡村文明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蓝天、碧水,是自然风光,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农耕生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闲适、一种淡然、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让在城市生活的、压力过大的人们适度游走在城乡之间也可以提高生活质量。

  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是现代文明的一体两面,必须共同发展,不可偏废。乡村文明是现代文明的基础,我们必须认识到其物质的、朴素的、传统的一面。没有乡村文明,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仿佛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可能走得长远。而城市文明是现代文明的动力,其象征着活力、创新和力量。高科技的快速发展给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都注入了活力,使得城市和乡村都能摆脱最原始的物质追求,进入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的层面。我们不能刻意固守乡村文明,只守着传统而不思进取,那样我们的发展就没有了动力;同时我们也不能只强调城市文明的发展,而忽视了传统和基础,那样我们的发展就没有了内在和灵魂。

  总而言之,乡村文明和城市文明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缺一不可、不可偏废。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共建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使二者共同发展, 共同前进。

  【第二题】

  围绕给定资料中体现的“中国精神”,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40 分)

  要求:主题明确,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流畅,不准照搬照抄给定资料, 1000—1200 字。

  【经典范文】

  弘扬中国精神

  华图在线申论组

  中国精神,是中国文明的精髓体现及由此展开的各种思想、理想和价值观的总和,在不同时期,她有着不同的时代内涵。在革命和战争时期表现的是不屈不挠,英勇顽强敢于斗争的民族精神;在当代主要体现的就是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我们只有构筑好新时代的中国精神,才能更好地为广大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中国精神是锐意进取的干事精神,这指引我们艰苦奋斗,改变了一穷二白的旧面貌,带来了致富奔小康的新天地。新中国成立之初,不等不靠的实干精神,铸就了我国“两弹一星”的辉煌伟业;改革开放后,辽宁省大梨树村在老书记毛丰美的带领下,发挥“苦干”“实干”加“巧干”的干事精神,改变了家乡的落后面貌,发展了当地的产业,走出了一条富裕之路。所有这些都证明,干事才会有改变,干事才会实现梦想,脱离了干事,其他都是空谈。当下,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改革发展,不管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平安和谐创建,都需要那么一股狠劲,那么一股韧劲,那么一种拼命的干事精神。

  中国精神也是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这指引我们打破藩篱,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新路。时代在不断发展,任何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做法只能让我们脱离实际,走向没落;只有树立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才能走出思维的禁锢,应对社会的变化。安徽小岗村 18 户村民按下红手印、签下生死状,开创了大包干的先例,正是这种创新精神,让小岗村闯出一片新天地,再也不为吃饭发愁,也成为了带动中国改革开放的星星之火。 40 年来深圳创出约一千个“国内第一” :第一个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工资制度,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成立,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创办……正是这些“第一”让“深圳速度”震惊世界,让深圳从一个小 渔村变为国际知名的“设计之都”“时尚之都”。从这些鲜活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正是改革创新的中国精神,指引我们应对前进路上的艰难,一步步实现中国梦。

  中国精神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但她并不是没有实体的口号,千千万万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千千万万在生活中闪耀真善美的人,都是“中国精神”的造就者,弘扬中国精神,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南仁东先生倾尽一生打造的“天眼”里体现着中国精神,凝聚那枚小小的写着中国芯的芯片里凝聚着中国精神,在几代女排姑娘不放弃就有奇迹的顽强拼搏中 闪耀着中国精神,在三代塞罕坝人、用 55 年创造世界奇迹里蕴藏着中国精神。只有我们每一个人推崇中国精神、践行中国精神,才能将其化为中国力量。

  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让我们传递和传播中国精神,把中国精神安放内心,把中国精神付诸行为,把中国精神视为使命,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第三题】

  海纳百川是上海城市精神的重要内容。结合给定资料,以“契约精神与海纳百川”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40 分)

  要求:(1 )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2 )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3 )总字数 800— 1000 字。

  【经典范文】

  海纳百川的上海需守住契约精神

  华图在线申论组

  海纳百川是上海城市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上海最鲜明的城市特征。上海能成其大,就是因为能开放包容,兼收并蓄。而对于这样一座汇聚八方的超大型城市,品格的搭建,风气的养成,规则的养成,秩序的维护,哪一项都离不开人们对内心秩序的自觉坚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契约精神。正是这份坚守,让上海人守法制,敬良俗,重规则,也让上海市有决心,敢担当,能创新。只有在契约精神的指引下,上海才能在秩序井然之中坚定不移地贯彻着“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

  海纳百川成就了上海之大。上海在发展的过程中,时刻牢记和自觉践行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用实际行动担当起党和国家托付给上海的重任。 90 年代初,上海提出了“三个保证”,向党中央立下军令状,然后破釜沉舟、自我加压,积极主动担当起“重振大上海雄风”的历史使命;进入新时代,上海又顾全“大局”,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率先承担起“司法改革”“群团改革”“教育改革”等艰巨任务。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上海一直在用包容开放、敢于担当的态度,迎接着一轮又一轮挑战,也正是这种担当,让上海留下了八方贵客,一起成就了上海的辉煌。由此可见,正是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铸就了上海之大,也正是这份天然的大气,将世界各地的精英汇聚于此,一起打造更加包容开放的“大上海”。

  但是,上海不仅要大,而且要大而有序,这就需要遵守契约精神,营造秩序井然、互信互利的良好风气。在这点上,上海也堪称表率。上海人教育子女,最看重“做规矩”三字, 要求子女时刻在规矩的框架内做事,所以在上海,人人都知道“遵守底线则双赢”,自觉地践行着那些隐形的道德准则,让人与人形成了默契的配合。人们不约而同地遵守这些准则, 时时刻刻践行这些准则,这些准则就像是上海人自觉签下的“契约”,深深地刻在上海人的骨子里。事实上,也正是由于一代代上海人对这种契约精神的坚守,才让他们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外来文化面前,时时刻刻谨守底线、坚守正道,从而让上海文化走得“不偏不倚” ,井然有序,为世界展现出一个高度文明的“大上海”。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相信上海将继续坚守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传承和发扬好契约精神,在包容与开放中成长为举世瞩目的国际化大都市!

  【第四题】

  请深入思考“给定资料 5”画线句子“科学、艺术和古文化对于想象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构成了想象力的源泉”,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40 分)

  要求:(1 )观点明确,见解深刻;( 2 )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 )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字数 1000— 1200 字。

  【经典范文】

  想象力的三种源泉

  华图在线申论组

  中国作家刘慈欣写作的《三体》可以说是中国想象力的代表性作品。《三体》视野开阔,想象奇特,思维缜密,充满哲理,让人脑洞大开。刘慈欣拥有如此丰沛想象力,原因就在于他对科学、艺术与世界文化的深刻研究。《三体》所阐述的科技、政治、军事、历史、人文等绝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可以说,无论时代如何进步,科学、艺术和古文化都是我们想象力的源泉。

  科学的理性批判精神为想象力打开了一扇窗。王尔德讲: “不服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美德。 ”科学精神也是如此。从古代的“天圆地方说”到后来的“地心说”、再到大航海时代以及后来的“太阳中心说”,是理性不断战胜迷信的过程,而战胜的前提源于“不服从” 的质疑批判精神给人提供的想象力。 “不服从”就会另辟蹊径,就会另寻出路,想象力就会在此被激发出来。提出“证伪主义”的波普尔就认为敢于批判、不断质疑是科学精神的核心,这种精神使人摆脱思维的枷锁、 “权威”的束缚,自由地遨游在科学的海洋,学会“重估价值”。

  艺术贯穿于人类发展全时空,其感性的审美为想象力提供了灵感。艺术作为代表美的精神力量,与人类始终相伴随,它的美能够给人以无限想象,促使着人类向着无限美丽的世界前进。梵高的“星空”让多少人沉迷其中,如醉如痴,里面似乎蕴含着宇宙的本质、人与宇宙的关系。敦煌的飞天,让人惊叹舞姿轻盈曼妙的同时,也让人惊叹古人的想象力。艺术的美代表了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想象,像是沙漠中的一抹绿色,给人以希望,它没有界别, 任何人都可以拥有对艺术的想象力,解读不同,创造就不同,有着无穷可能性。

  古文化所蕴含的智慧和秘密为想象力提供了养分,让想象力拥有了深厚的慧根,根深方可枝繁叶茂花满天。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的想象力有着自己悠久的传统可以依托, 因为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文明没有中断的民族,它生生不息,厚积薄发,四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蕴含了许多智慧和哲理。江西、浙江的特色小镇建设,特征鲜明,因地制宜,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是借鉴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中国“天宫计划”的设计灵感与神话故事中的“嫦娥奔月”息息相关,千百年前的想象在今天变成现实。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我们满世界寻找想象力的时候,其实想象力就在我们自己的传统里,只有我们重视自己的古文化,才能树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 才能赢得世界的尊重。

  在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上,人类科技日新月异,智能发展所向披靡,但无论人工智能如何先进,终究无法超越人类的想象力。想象力也是一种创造力,但离开了科学、艺术和古文化的想象力只能是“空想”或胡思乱想。现代化之路道阻且长,从科学、艺术、古文化中找寻想象力是克服艰难险阻的力量泉源,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五题】

  从给定资料出发,联系实际,以“学以‘成人’”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50 分)

  要求:( 1 )观点明确,见解深刻;( 2 )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3 )语言流畅,书写工整;(4)总字数 800— 1000 字。

  【经典范文】

  学以“成人”

  华图在线申论组

  历史上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探讨过“成人”之说,虽然处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但是其核心都在说明“成人”不是指年龄上的“成年人” ,而是要具备成熟的、完全的人格。想要“成人”不仅需要有“知”“不欲”“勇”“艺”等素质,也就是说聪明有智、清心寡欲、勇敢无畏、多才多艺,又能够有“见到财利想到道义,见到危难勇于担当,长期困顿却不忘平生之志”这样的行为。

  而现实是,现在的孩子们在课堂知识的学习上确有能力,但是却忽略掉了其他方面的素 质,不能真正的“成人” ,主要是“学”中出现了问题,因此,更需要重视“学” ,不仅要学到知识,更需要提升品行,如此才能真正地“成人”。

  “学”可以提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 “成人”首先是“有知识的人”,需要对社会有基本的认知,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而通过不同方式的“学”可以收获到不同的知识。“学”的第一阶段是通过熟记消化前人的知识来举一反三,温故知新。不管是课堂上传授的学科知识,还是通过课下实践,如研学活动等收获的科学知识、历史文化、生活技巧及观察和思考的能力等,都说明了“学”带来的收获。从这个层面上说,学习可以获得学术层面的提升,能为学科领域做出贡献,更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因此, “学”确能使博学通世事。

  但也应该看到, “学”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一个人的道德品行。学习的作用在于“立德树人” ,道德品行是人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没有道德品行作为“人”的基础,那么再丰富的知识也无法使人真正的“成人”。出身名校的林森浩、药家鑫等空有一身才华却品德有失、 残害同学;高校老师通过所掌握的化学知识去制毒等事件,都说明了品德差的高智商人群只能危害更多的人。因此, “成人”之“学”更需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行做基础。

  “学”以“成人”确实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来不断地提升能力、完善人格。荀子认为,人性是人要通过学习恢复美好的品质。苏格拉底说,知识即美德,要通过学习使人明辨是非,恢复社会的道德水平。这种“学”需要“读万卷书” ,更需要“行万里路” ,知行合一,方能真正地“成人”。

  【第六题】

  有知名学者说: “当一件件文物、一幅幅佳作走出高墙深闺,来到寻常百姓中间,虽然它的容颜依旧,它的价值却早已跨越了市场定位,带给百姓的不仅仅是自豪,还有自信,让他们更加坚定地沿着自己民族的道路走向未来。 ” (见“给定资料 6”画线部分)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自拟标题,自选角度,写一篇 1000— 1200 字的文章。(40 分)

  要求:( 1 )立意明确,论述透彻;( 2 )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 )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经典范文】

  文化共享与自信

  华图在线申论组

  资料中有知名学者说:“当一件件文物、一幅幅佳作走出高墙深闺,来到寻常百姓中间,虽然它的容颜依旧,它的价值却早已跨越了市场定位,带给百姓的不仅仅是自豪,还有自信,让他们更加坚定地沿着自己民族的道路走向未来。 ”这句话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文化共享能够提升文化自信或自豪,而文化自信又能够带来我们国家发展道路的自信。

  文化共享提升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种精神上充实、豪迈的状态,它体现在中国人的精气神中,体现在我们慢慢悠悠的日子中,体现在我们的民族精神中。文化自信可以通过文化共享来提升。通过共享,诸如文物、佳作等文化资源走出封闭状态,以一种积极、开放、 亲民的姿态融入百姓生活,接受公众观赏,文化的传承、历史的重现、艺术的熏陶,就在这种亲炙一面中得以完成。文化共享,让我们获得生活的灵感,体悟先人的智慧,传承民族精神,让我们的生活有厚度、有情调、有意思,让生活在其中的人有文化、有思想、有底蕴, 让由个人构成的民族有灵魂、有担当、有方向。这,就是文化自信!

  在文化共享方面,故宫博物院做出了榜样。比如故宫博物院将养心殿的 268 件珍贵文 物“移驾”首都博物馆,让更多百姓观赏;还将许多文物以现代科学技术形式加以展现,活灵活现,让远在祖国边陲的你足不出户就能看到文物原貌,身临其境。此举不仅对故宫的文化影响力、文化传播力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加深了百姓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有助于提升全民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信。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民族自立自强。一个民族只有文化自信,才能有民族自信,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赢得世界的尊重。拥有文化自信的民族,纵使曾经衰落过,也能重新崛起。 “上帝的选民”犹太人,自公元 1 世纪亡国之后,便流亡世界各地,备受排挤、驱逐甚至残害屠杀,但他们一直坚定着自己的文化信仰、 民族自信,终于建立了自己的国度——以色列,结束了流亡千年没有祖国的历史,并为推动世界科学进步、经济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我们中华民族亦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文化瑰宝数不胜数,这是我们的民族魂、精神根,是自信的根本。因为我们可以从历史文化中汲取智慧,找到属于中华民族特色的发展道路,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共享与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前者推动后者,后者需要前者。万丈高楼平地起,我们要想坚定地沿着自己的民族道路自信地走向未来,还得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需要从文化共享做起。路就在脚下!

  【第七题】

  “给定资料 7”中提到 “‘活着’的历史是文化, ‘死去’的文化是历史”。请从这句话引发思考,结合给定资料,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50 分)

  要求:(1 )观点明确,认识深刻;( 2 )逻辑清晰,语言流畅;( 3 )结合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4)字数不少于 1000 字。

  【经典范文】

  保持文化生命力让历史变得鲜活

  华图在线申论组

  在历史的长河里,有的文化历久弥新,时至今日仍旧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有的文化支离破碎,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难怪有学者说: “‘活着’的历史是文化, ‘死去’的文化是历史”。这正表明了在当今时代,保持文化生命力,让历史变得鲜活,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活着”的历史是文化。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曾说过: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强调了历史要以当前的现实生活作为参照物,历史才能为人所理解。这也意味着只有人们参与其中,与时俱进诠释文化内涵,才能让历史变得鲜活。以故宫文化创意体验馆为例,体验馆分为丝绸馆、服饰馆等 8 间各具特色的展厅,并配备故宫系列 APP ,利用 IPAD 等提 供文物动态图录,也通过 3D 版影像呈现立体画面,这些都让市民不仅能在历史场景中身临其境,而且能感同身受于清代的宫廷文化,这才是真正的“活着”的历史。除此之外, “活着”的历史也可以借助创新的传播方式,保持文化的生命力。壮剧《冯子材》在服装设计上运用了广西古老的壮锦等民族文化元素,在剧情上充分运用古老的傩面具及巫师祭祀等壮 族民俗,并结合当代的元素,极大地增强了舞台表现力,给观众带来听觉、视觉和心灵的震撼,深受广大观众热爱。这些都在表明传承历史、发展文化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 “死去”的文化是历史。实际上,文化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如果不及时保护与传承文化,那么很多优秀文化就会变成博物馆里冰冷冷的历史。中国面临失传的诸多民间文化遗产,就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比如代表中国竹制技艺的高峰而被誉为“千年寿纸” 的连史纸,比如构图雄伟、色彩绚丽、质地坚实的潮州嵌瓷等等随着岁月流逝,后继无人,渐渐消失在历史的wang洋中。而这些构筑着古人的智慧和曾经的辉煌,它们是一个民族的记忆, 更是一个民族前行的动力。这从另一个角度表明了传承历史、发展文化的紧迫性。

  当前,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为此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传承历史、发展 文化从制度上加以保障。与此同时,一系列品牌节目《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问世,通过新媒体的文化创意,以现代人的视角,让传统文化在社会各界广为流传。最近火热的“直播”平台也成为了传承历史,发展文化的新舞台,各类文艺专家将精湛技艺公之于众, 通过网络拉近与普通大众的距离,吸引了大量的粉丝,让传统文化成为了年轻人追捧的新潮流。这一切都表明,只有通过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全民保护,创新传承才能将“死去”的历史复活。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相互统一。中华文化绵延几千年, 发展至今,势必也会在曲折中前进,我们只有勇于面对困境,将传承历史和发展文化有机结合,让历史变得鲜活,才能保持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第八题】

  根据你对“给定资料 8”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以“乡情是心中永难割舍的牵挂”为主题,联系实际,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40 分)

  要求:( 1 )观点明确,见解深刻,内容充实;( 2 )结合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 )思路清晰,结构完整,语言流畅;(4)符合议论文写作要求,篇幅 1000 字左右。

  【经典范文】

  美好乡村始于情终于行

  华图在线申论组

  “故乡”这个词充满着温暖、熟悉和诗意的味道。每个人对故乡都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这便是乡情。乡情是每一个游子心中难以割舍的牵挂,是一种思乡之情,会转化为一种护乡之行。

  乡情是眷恋故土、渴望归乡的思念之情。我们与故乡有剪不断的地缘、人缘和血缘关系,“故乡”有熟悉的山水草木,亲切的乡音乡俗,合口的饮食茶饮和温暖的家人亲友。因有这种浓浓的乡情,所以有离乡的哀愁、归乡的渴盼和还乡的喜悦。因有这种浓浓的乡情,面对繁华的城市,依旧会“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因有这种浓浓的乡情,即便三五好友围坐身边,仍然会“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因有这种浓浓的乡情,即使在城市生活多年的人,纵然在风烛残年之时也要挣扎着回乡,正所谓“树高千尺,叶落归根”。即 使家乡已经不是当初的模样,仍然依恋那片故土。正如著名诗人余光中所说: “虽然出生之地已到处高楼大厦,但也不乏依然故我的江南人家,以及庭院里生长着的一株株桂树枝叶茂密,它让我闻到了小时候的桂花香味。 ”所以无论游子们走多远,离多久,都会有“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乡情也是回报故土、造福乡梓的护乡之行。真正热爱家乡的人,会时刻牵挂家乡的前途 命运,能够把思乡之情转化为护乡之行,正谓“爱她便让她变得更美好”。因为有乡情所牵连,所以会有很多归乡者,带着资金、技术和知识回到曾经养育他们的地方,贡献自己的力量。如小程这样的大学生毕业回乡当村干部,带着满腔热情调研论证,了解乡情,制定发展规划,为改变家乡面貌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也有像“青年创客空间”这样的青年创业行动, 挖掘家乡资源,改变村容村貌,用新的思维带动村民转变观念,激活乡村发展活力,践行着回报故土、造福乡梓。

  乡情更是一种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 “家乡”可大可小,离家去外地打拼,你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便是你的家乡;离开祖国远赴他国,你的国家便是你的“家乡”。所以,乡情也是对祖国荣辱兴衰的一种牵挂,所谓“人在天涯,心系国家。 ”黄大年便是海归赤子报国的模范。在英国生活 18 年后,面对祖国的召唤,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科研环境和安逸生活,以祖国的需要为最高追求。我们常说“叶落归根” ,但在黄大年看来不能等到落叶才归根,应该在自己果实累累的时候,带着经验、技术、想法和追求回来更有价值。黄大年作为高端科技人员,把自己的乡情切切实实转化为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

  乡情不仅仅是一种牵挂,更是一种行动,以“情”和“行”续写乡土故事,成就美好乡 村,守护落叶归根。

  【第九题】

  请深入理解“给定资料 5”结尾画线句子“只要我们能静下心来向水学习,我们的智慧和情操就一定能得到提高” ,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 分)

  要求:(1 )自选角度,立意明确;( 2 )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 )思路明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 1000— 1200 字。

  【经典范文】

  从“静”如流,体悟水的智慧和情操

  华图在线申论组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水是世界的本源、生命的起点;水还是德性的化身,智慧的体现。水中蕴含着大智慧、大境界。因此,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向水学习,我们的智慧和情操就一定能够得到提高。

  向水学习,目的就是要提高我们的智慧与情操。水中蕴含着大智慧,这种大智慧体现在水的善“下” :因为水善于“下” ,所以才有了海纳百川、包容一切、成就一切的可能。在现实中我们能朴素的观察到,江河湖海能够成其大就是因为其地势低,才有了汇聚万川之流的可能性,所以说水的大智慧就在于其能够“下”、姿态低。另一方面,水中也蕴含着大情操,这种大情操则体现在水的“上”。水的“下”是从其形而言,水的上则是从其“行”而言,水的“行”主要体现为水是一切生命的起源,水生化万物而不求索取与回报,这种“行”可谓是大德性、大情操。一上一下,一形与一行,将水的主要智慧与情操反映得淋漓尽致。 试想,如果我们为人处世、安身立命也能够有“上”如水的情操,能奉献、甘于奉献。 “下”如水的智慧,姿态低、能包容。那必将是一个成功的人,受人尊敬的人,值得学习的人。现实生活中:任正非、习近平、比尔 ·盖茨都是将水的“上”和“下”实践到恰到好处的境界, 是集智慧和情操的代表,也是我们向水学习的榜样。

  向水学习, 关键要能够静下心来。 “静”是学习的基本诉求,无论是书本知识的学习,还是行为的学习都要求“静”。只有静才能明确学习的方向,才能接受新知识、新思维的可能。如果总是处于一种浮躁的状态,是不可能学好的。即使在学习,也是装装样子,搞搞形式,走走过场罢了。这样的结果,不仅学习不到任何东西,还会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败坏学习风气,形成不良的学风。学习的时候,必须要放下一些杂念,懂得舍弃一些东西,静下来才能真学进去。所以说,任何学习首要的心得就是“静”、就是专注。同理,情操与智慧的习得也需要有“静”,如果一个人整天心浮气躁、患得患失如何习得与体会水的善“下” 与包容,更谈不上奉献与利他的情怀了。

  其实,静下心来就是最高的智慧与最美的情操。 “静”代表着身心的归零,懂得“静”也就有了善“下”、包容的可能。或者说,静就是等待,就是可以被人倾诉、可以容纳,所以也就接近了水的智慧,海纳百川、包容万物而成其大的智慧。而“纳百川、容万物”本身也是一种情操。一个善纳百川、能容万物的人当然能够因这种智慧而获得成就,当然也能因为这种行为获得他者的尊敬。所以说: “静”本身也是最高的智慧和最美的情怀。

  以水为师、向水学习,能够提高我们的智慧和情操,在这其中关键是要求我们能够静下心来。静心才能体悟与习得水中蕴含的智慧与情操。而“静”本身也是智慧与情怀的最好体现。所以说: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向水学习,我们的智慧和情操就一定能够得到提高。

  【第十题】

  “给定材料 6” 中提到“当《红楼梦》都被这个时代的读者评为最懒得看的小说时,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躺着谈文化复兴?警钟需长鸣”。请根据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50 分)

  要求:( 1 )结合给定材料,但不拘泥于给定材料,联系实际;( 2 )观点正确,内容充实;( 3 )结构完整,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字数 1000 字左右。

  【经典范文】

  文化复兴需警钟长鸣

  华图在线申论组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堪称经典中的经典,语言优美,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但当《红楼梦》都被这个时代的读者评为最懒得看的小说时,此情此景不禁深深触痛了我们的心。如果这种现象具有一定普遍性,试问: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躺着谈文化复兴?文化复兴若没有观念上的自觉,没有文化危机意识,一切都只是口号或空谈。因此,要想实现文化复兴,必须警钟长鸣,牢牢树立传统文化危机意识,对世俗化的现状保持警醒。

  警钟长鸣意味着要树立传统文化危机意识。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写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这句话意思是说:知是行为的开始,行为是知的完成。这里的知相当于意识、观念、理念的意思。可见,没有意识,就没有行动。同理,没有传统文化意识的自觉,就不会有文化复兴的实际行动。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文化瑰宝,如汉字,如诗词歌赋,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是我们炎黄子孙所独有的标识。可如今,汉字被“污染”的现象层出不穷,诗词歌赋常常被打油诗、顺口溜所取代,传统文化在娱乐化氛围中日渐稀薄。不得不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跟人们对文化不重视的态度或缺乏文化危机意识密切相关。对于刚刚步入小康社会的国人来讲,很容易沉迷于“无目的的物质至上主义” 的追求当中,只重视感官享乐,而忽视精神健康,只重视眼前一时的得失,而忽视将来长远的文化断层。此等观念、此等做法将会带来极大的消极后果。

  如果我们缺乏传统文化危机意识,对世俗化的现状缺乏警惕之心,在“娱乐至死”中继续跟风随俗,对传统文化漠不关心或无底线开采,那么我们最终会像“温水煮青蛙”一样, 让传统文化在歌舞升平中慢慢消亡。文化是一个人的风骨、风韵、底气、气度,有了文化的滋养,人才有活力,内心充盈,精神丰富,堪称健康;相反,若过分追求物质享乐,忽视文化滋养,就容易导致心理疾病乃至精神疾病。文化是国家与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传统文化的滋养,还何谈高度的文化自信,何谈文化复兴乃至民族复兴?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文明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民族,但在传统文化危机意识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仍需加强。以法国为例,法国为了加强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力度,主张文化例外,意思是文化产品不能与其他商品等同起来,自由流通,并通过法律严格限制法语中使用外来语尤其是英语。这种强烈的文化危机意识使法国的文化保存和发扬得非常好,充满了浪漫主义文化气息。

  回看历史长河,我们并不缺乏优秀的传统文化,但展望无尽未来,我们或许会缺乏文化的滋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只有全社会树立文化危机意识,将文化意识内化于心,文化保护方能外化于行,文化复兴才有可能。

  【第十一题】

  “给定资料 3”引用了《论语》中的话: “不学礼,无以立。 ”请以这句话为中心议题,联系社会现实,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35 分)

  要求:( 1 )自选角度,见解深刻;( 2 )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 )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 1000— 1200 字。

  【经典范文】

  以礼立身以礼立序以教立礼

  华图在线申论组

  “礼”是周孔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来看, “礼”是一种社会运行机制的总称。往狭义来说,则是待人接物的基本规范与要求,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礼”即是一本体之概念,又是一妙用之功夫;既有内涵之深、又有形式之节,用之于人之性情的各个方面,是一全方位的道德标杆。 “立礼”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一社会良性运行的保障,更是一帮一国赢得世人尊重的基本诉求。所以,必须加强礼的培育与建设。

  社会祥和首推于人,国家声名的确立也是首推于人,然则为人处世、安身立命则首推于“礼”。“礼”是人的精神与灵魂,人是社会与国家的精神与灵魂。从根本上说,社会关系是人的关系的总和,人与人之间有协作、也有利益的分配与纠葛。 “人函天地阴阳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体现在当下:“到此一游”的旅游行为,无利不往的黑心商家,欺行霸市、无恶不作的流氓犯罪,为了财产的纠葛父子、兄弟反目成仇等,无不折射出人性自私与伪善的存在。一方面扰乱了社会运行的正常秩序,也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更损害了泱泱中华的国家地位。可以说,一切的根源是人内心世界规范的缺失、 “礼”的缺失。其结果影响最大、伤害最多的也是人。

  反之,若人人都能知“礼”、践行“礼”则社会必然有序。 “礼”提供的是一种最根本的、内植入人心的规范。中国历史上几个难得的盛世并不仅是体现在物质的富足,不仅是体现在军事的强大,更多向后人昭示的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佳话与美谈。这便是“礼”!只有此礼,人生处世才有行为的内在规范;也只有这个礼,社会才能得以安定祥和,才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环境。所以说“礼”不仅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社会良性运行的保障。往更深处来说,只有公民的素质提高与社会的良性的运行,才有国家的形象与地位,才能赢得国际的欢迎与尊重。

  于人立“礼”的根本在于“教” ,教的缺失是“礼”式微的根本。在当下,复“礼”之术必须多元,但教育则是直指世道人心。教的主体亦是多元,当下不仅要重视学堂之教,更应该重视媒体之教。媒体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在某电视台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一个得了老年痴呆症的父亲将饺子装进自己的口袋,说要带回家给他儿子吃。并配上了一句让无数人感动的广告词: “他忘记了一切,却没有忘记爱你”。这则广告播出之后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在当前社会环境中,我们也不乏这种具体的行为美德,但是缺乏的是宣扬这种美德的工具与途径。所以,社会应该重视这种公众之教对于世道人心转化的作用,切实建立起常态的教育之制。

  “不学礼,无以立” ,其文虽简,其义惟深;其知虽易,其行惟难;其始于说教,其终在厉行。只有知“礼”、践行“礼” ,个人才能立身,社会才能立序。立礼的根基在于立“教” ,只有“教”立,才有“礼”行。惟其如此,社会才能安定,国家才能昌明,才能赢得世界的欢迎与尊重。

  【第十二题】

  从给定资料出发,结合实际,以“敬德与立德”为题写一篇议论文。(40 分)

  要求:观点明确,内容充实,逻辑严谨,语言流畅, 800— 1000 字。

  【经典范文】

  敬德与立德

  华图在线申论组

  在现代社会,大国崛起不仅需要经济实力的攀升,还要有公民道德等文化形象的支撑。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必须以“德”为标尺培植国民精神富足,方能向世界传递中华民族的风采。而敬德与立德,是“德”之两面,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敬德是立德的思想基础、内在驱动,有敬德之心,方成立德之为。夏商衰亡,周人以史为鉴提出“敬德保民”,中国思想由敬鬼神转向了重人事。以“敬德”为基础,周公制礼作乐,将“德”制度化、具体化,世人“立德”才有了准则和方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也告诉我们对“德”先有“意”和“心”,才能有“修身”之为。反观当下,功利主义盛行,人们沉迷物质利益,崇拜金钱、权力, “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成为历史甚至沦为笑谈,皆因传统的道德观念逐渐淡化,对“德”的敬畏之心逐渐淡漠。因此,要“立德” ,先“敬德” ,只有将“德”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

  立德是敬德的外在表现、行为结果,是当务之急。 “德教贵有形” ,告诉我们“德”需要具体化、规范化、形象化。只有敬德之心,无立德之行,则“德”将如无根之浮萍,难以为继, “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德”也需有“立”。以提升大国公民形象为例,近年来,“做高素质的大国公民”虽已成为普遍共识,但在社会交往中,特别是在海外,中国人闯红灯、插队、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行为饱受诟病。 “讲文明、懂礼貌”只是挂在嘴边的道德口号,却落实不到行动上,说明我们虽有敬德之意,但立德行为不足,公民素质的培养还需要规范行为以立德。 “德”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不仅要存在观念里,更需要我们付诸实践,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德”伴随着时代进步也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具备法律自觉性和科学素质,是“敬德立德”的更高标准。以法律作为道德底线,将其融入日常生活,唤起公民法治信仰,才能保障社会文明;而科普事关国家未来发展的全局,高素质的国民,价值观中应有科学的位置,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当中国历经百年沧桑,重回世界舞台中央时,展示崛起大国的公民意识、谦逊有礼的大国公民形象,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充分认识敬德立德,既有要“敬德”之心,更要有“立德”之为,这是我们实现使命应有的作为。

  【第十三题】

  请结合给定资料,以“文化输出与文化软实力”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40分)

  要求:( 1 )观点鲜明、事实充分;( 2 )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 )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字数在 1000— 1200 字之间。

  【经典范文】

  借文化之输出,强文化之实力

  华图在线申论组

  走进电影院后,会发现每个月至少都有一两部美国“大片”拥有高上映率,但美国的电影院中,一年到头能看到屈指可数的中国影片已是罕有的市场景象。在国际电影行业中,欧美电影也占据了主要的市场份额。这种“尴尬”不仅发生在电影行业,文演、图书等文化产业在对外输出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严重的“文化逆差”,而文化输出中的劣势也势必会影响到国家软实力的建设。因此,我们要做好文化产品的对外输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目前在国际竞争中,“硬实力”固然重要,但“软实力”更起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文化软实力是指能够影响他国意愿的精神力量 ,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输出又能较直接明显地反映出文化软实力水平,所以文化输出与文化软实力之间存在不可断裂的紧密联系。

  扩大文化输出可以有效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输出不仅是输出文化产品,更重要的是对外输出加载在图书、影视剧、文艺演出中的民族文化与价值观。在扩大文化输出的过程中, 通过这些载体,要让接触到这些文化产品的外国人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使他们认可我国的价值观,提高我国的国际话语权。美国拥有国际关系中至高的话语权,很重要的一件“武器”便是美国的影视剧。通过电影传递出了美国的普世价值观以及自由民主等国 家精神,以此吸引其他国家青年人跟随其价值观,进而认同美国的政府行为。通过工业、农业产品的出口只能获得经济收益,但通过文化产业的输出,不仅能开辟巨大的商业上升空间, 还能获得重要的“附加值”——提升国家软实力,成为文化强国。

  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长也能同样作用于文化输出之上。当一个国家的文化被其他国 家接收、认可、追随时,其出口的文化产品也定然会受到国际市场的肯定。我国优秀的影视剧《霸王别姬》《人民的名义》等都被翻译成英语,有众多英语国家的观众“追剧”。其中传递出的传统文化元素或价值观深深吸引着不了解中国文化或者之前对此产生误解的外国人。在这之后,很多外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开始购买更多的中国书籍或观看文艺演出以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正是因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我国的文化产品越来越受到国际市场的欢迎。现在很多中国电影都在国际电影节中展映、获奖,众多知名品牌的新品设计中都带有浓烈的中国元素,可以看到,在经历过彷徨后,中国文化浴火重生,文化产品以高昂的姿态重整行装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

  在文化话语权包围的当下,中华的传统文化能否冲出重围,凤凰涅˜„ ,既取决于文化输出的能量,更有赖于文化软实力的构建。让我们拭目以待,在不远的将来,中华文化依然历久弥新,在对外交流和传播中架起一条新的丝绸之路。

  【第十四题】

  “给定资料 6” 中的题字“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能触发人们许多思考和感情,请参考给定资料,以“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为题,写一篇文章。( 35 分)

  要求:( 1 )自选角度,立意明确,有思想性;( 2 )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 内容充实,语言畅达;( 4 ) 800— 1000 字。

  【经典范文】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

  华图在线申论组

  作家冯骥才观摩贺兰山岩画之后,感慨“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这里的“石” ,指的是文化遗产。漫长的历史岁月悠悠过去,只有文化遗产,向我们诉说着往日的辉煌,诉说着祖先们对生活的勇气和情感。

  之所以说“岁月失语” ,是因为岁月无形无迹,不偏不倚,客观公正,它虽是历史的见证者,但它沉默不言,从不表达。由于我们的疏忽,历史上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在消失。进入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发展的日新月异,加速了对过去的遗忘:网红直播的浅薄挤走了古文典籍的深刻,娱乐至死的观念取代了自强不息的精神,个人主义的思想消磨了家国天下的情怀……当人们不再“怀旧” ,当岁月真的“失语” ,我们的民魂也会随之丧失。

  之所以说“惟石能言” ,是因为岁月需要留声,历史需要铭记,文化需要传承,而其载体与形式,便是文化遗产。鲁迅曾说: “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民魂就是民族文化、传统风俗、中国特色。文化遗产承载历史记忆,承载中华文化与民族的“魂”。延安的红色旅游方兴未艾,因为它唤醒了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与感恩;妈祖被世界各地的华人信奉,因为她代表着千百年来人们祈求出海平安与顺利;长城享誉国际,因为它见证着古老中国的沧桑与辉煌。老祖宗留下最宝贵的遗产,从来都不是金银,而是中华民族的记忆和精神。这些文化遗产保留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是慰藉心灵的精神食粮,也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时代桥梁,向我们“言说”着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冯骥才先生想说的是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但如今我们看到的却是文化遗产触目惊心的毁灭,就像电影《百鸟朝凤》的场景:民间的唢呐文化后继无人,面临断裂的危机。电影背后折射的问题是十分严峻的——无数千姿百态的民间文化、无数 历经数千年的乡土艺术和民俗器物,在还没有得到完整的记录和保存之前,就已经消失殆尽。而当前最关键的是要抢救文化遗产,抢救我们自己文化的“神”。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文化遗产的保护绝不是一项政绩工程,各级政府应对历史负责,深刻理解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发展、建设与保护的关系,并落到实处。因为文化遗产有精华与糟粕之分,社会变革会为其带来新活力、新生命,对待文化遗产既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全盘否定,要最大化盘活其经济价值,统筹发展,综合施策,让子孙后代了解文化遗产的温度与厚度。

  【第十五题】

  请以“让……大放异彩”为题,写一篇内容充实的文章。( 35 分)

  要求:( 1)用恰当的文字替换“让……大放异彩”中的省略号部分,使之构成一个完整具体的文章标题。( 2 )主题应与给定资料相关,但素材不必拘泥于给定资料,要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感受,切忌空谈对策。( 3 )观点鲜明、结构完整,语言流畅。(4)字数 800—1000 字。

  【经典范文】

  让传统文化大放异彩

  华图在线申论组

  传统文化是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非常丰厚。四书五经、忠孝礼仪是传统文化,长江长城、黄山黄河是传统文化,清明端午、剪纸刺绣也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血脉载体、身份的象征、情感的寄托,也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必须要让传统文化大放异彩!

  不可否认,传统文化并没有得到彰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是式微的。在过去,逢年过节到处都是红灯笼、龙灯队,秧歌戏曲遍地,剪纸刺绣满窗。现如今这样的景象不再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情人节的热闹,圣诞节的狂欢,国人热衷于洋节日、洋文化,对我们的传统节日和文化却嗤之以鼻。曾几何时,汉语夹杂着英语单词的表达风行一时,国货取洋名,学术论文中生硬翻译英语概念,苦了多少研读学子。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生造汉语的情形风起, 如“人艰不拆”“然并卵”等等,消解着汉语的尊严与韵味。

  传统文化式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其本身不适应时代要求的因素,也有人为破坏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来自强势的西洋文化的冲击与国人文化自信的不足。当今世界在文化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各国纷纷抢占文化制高点。如美国就试图用英语和所谓的美式价值观一统天下。随着洋文化和外语教育对我国各个领域的全面渗透,一些人丧失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迷失了文化走向,对外来文化产生了崇拜和依赖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疏离感。

  让传统文化大放异彩关键要做到“敬畏传统”。无论对于一个民族还是个人,都无法回避“我从哪里来”这一形而上问题,而古老传统文化却能告诉我们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传统保护着我们,画定着人性的圆周,在传统的浸淫之下,我们才能从容自信的面向未来,获得生命的方向感。

  让传统文化大放异彩也必须要“发展文化”“优化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传统文化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和普适性。我们文化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民本思想应该要保留;而“天可变,地可变,祖宗之法不可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等推崇守旧的迂腐思想应该抛弃;我们的杂技、剪纸、刺绣、戏曲等亦需应时代诉求,将科技的元素、商业的理念融入其中,传统文化才能长盛不衰。

  回看历史长河,我们并不缺乏优秀的传统文化,但展望无尽将来,我们或许会缺乏文化的滋养。要想实现未来的诗和远方,让传统文化大放异彩是必由之路,这条路“漫漫其修远” ,但行则将至。

  【第十六题】

  请参考给定资料,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40分)

  要求:( 1 )中心论点明确,有思想高度;( 2 )内容充实,有说服力;( 3 )语言流畅,1000 字左右。

  【经典范文】

  弘扬黄河精神守住民族根基

  华图在线申论组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她以丰饶的乳汁生化了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千百年以来,黄河 在激荡奔流的过程中形成了孕育生灵、滋养万物的无私奉献精神;锲而不舍、生生不息的坚定执着精神;勇敢向前、不畏艰难的开拓进取精神;自我否定、自我调节的主动适应精神; 胸怀博大、兼收并蓄的开放包容精神;也体现了人类敬畏自然、尊重规律的科学创新精神。 这些都是我们中华儿女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骄傲,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应该大力弘扬黄河精神,以黄河精神来指导社会事务,实现以黄河精神为代表的传统文明与当今的开发时代特征相融合,守住民族的根基。

  保证我国千年文明的延续和社会的良性发展必须要有黄河精神来支撑。精神是社会的灵魂,是社会良性运行的根本保证。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一种精神的支撑,那么这个社会的结构必然会崩溃。中华文明作为世界古老文明之一能够延续至今就是有许多的精神来支撑。在千百年间,我们虽有过无数次内部的利益斗争和朝代的更替,也有过无数次异族的入侵,但是我们始终能够顽强和有序的生存,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有共同的精神。所以说精神是社会结构的基本支点。保证文明的延续和社会的良性发展必须要有精神来支撑。而黄河精神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黄河就没有中华民族。所以黄河精神就是民族精神的基础。我们中华子孙应该大力倡导和弘扬我们的黄河精神。

  弘扬黄河精神的关键就是要保护好黄河。黄河是黄河精神的主要载体,是黄河文明的唯 一象征,黄河与黄河精神的关系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统一。黄河精神能否延续与弘扬与黄河自身的健康息息相关。试想,如果黄河呈现给我们的只是灾难与磨难,那让国人如何面对黄河?又谈何精神?所以说弘扬黄河精神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保护好黄河。千百年来,由于黄河自身特殊的地理风貌和人文环境导致黄河灾害不断。尤其是近些年来由于受到外部和内部的双重影响,黄河的水质污染日益严重、黄河周边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黄河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所以我们应该将黄河的保护作为首要的任务,治理黄河流域的污水排放,加大黄河流域植被保护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黄河的健康。也只有这样黄河才能真正体现其孕育生灵、滋养万物的无私奉献精神。弘扬黄河精神才有了基础。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和黄河精神都是上天赐我我们的宝贵财富,毛泽东曾说: “藐视什么也不能藐视黄河——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哪! ”。保护好黄河就是保护了我们的根本,弘扬了黄河的精神就是守住了民族的根基!

  【第十七题】

  参考给定资料,以“中医走出去,是‘利益’ ,也是‘责任’”为题写一篇文章。( 40分)

  要求:( 1 )中心明确,结构合理;( 2 )内容充实,论证有力;( 3 )逻辑清晰,语言流畅;(4)字数 1000— 1200 字。

  【经典范文】

  中医走出去,是“利益”、也是“责任”

  华图在线申论组

  中医,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以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和疾病的一门学科,通过千百年来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一套博大精深的医学理论体系,不仅承载着先民们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也蕴含着天人相交相胜、阴阳相辅相成的哲学智慧。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传统的中医药技术必须要走出去,既是我国医药产业的利益之所在,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之所在,更是人类共同利益的守护、共同责任的承担!

  中医走出去,是国家医药产业的利益之所在。在任何国家、任何地方,疾病与医疗消费都是任何人都离不开的生活要素。与此同时,也就能衍生出巨大的医疗市场与医疗产业。据世界卫生组织有关部门统计,2019 年全球医疗总支出额达到 138 万亿美元左右,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与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增加,这一数字与增长率还将继续增加,可以说医疗产业市场巨大。但另一方面,中医药所占的份额却非常小。 2018 年,中药出口总额只有 45 亿美元。在全球医疗市场中的份额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说明中医走出去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拓展。这种空间带来的直接利益就是中医药产业的经济收益。同时,也能带动就业,增加财政收入。所以说,中医走出去是国家医药产业的利益之所在。

  中医走出去,是民族文化弘扬的责任之所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包含精气学说、运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也包含人与自然的整体观念与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的辩证思维。中医不仅仅是一种医疗技术,也是一种价值观、一种哲学,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中医走出去,实质是让传统文化走出去,把我们中华文化中核心的内容展现在全世界面前, 这也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另外,中医药也最能代表中国文化,因为它不仅与人的健康直接相关,也能让人切实地“体”察中国文化是什么,故而是传播文化的最佳载体。因此,我们更加应该加大中医走出去的步伐与力度,担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中医走出去,也是人类共同的利益,共同的责任。中医学是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 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而西医则是科学的一个分支,或者说是把科学的不同分支的成果糅合在一起的科学。中医、西医的不同,本质上是两种文明的不同。在实践上则是有益的补充,西医在临床上有很多优势与价值,但在一些特殊的疑难杂症上中医则有独特的疗效。比如在新冠肺炎发生的时候,全球都没有特效药和疫苗,中医“清肺排毒汤”的使用,治愈率达到 98%以上,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此外,中医在心脑血管疾病、肝病等方面的 治疗都有被实践证明了优于西医的疗效。世界文明需要多样化,医疗理念和方法也需要多样化,中医的普及与应用又能造福世界人民。所以说,中医走出去,也是人类共同的利益,共同的责任。

  每一次走出去都会面临很多问题与挑战,中医走出去同样也不会例外!有产业利益的驱使,有弘扬文化的责任,也关系到世界人民的福祉与人类文明的繁荣,我们责无旁贷!

  【第十八题】

  以“文化创新”为主题,自选角度,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联系社会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 分)

  要求:(1 )观点明确,思想深刻;( 2 )内容充实,有说服力;( 3 ) 1000— 1200 字之间。

  【经典范文】

  文化创新路在何方

  华图在线申论组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基础,是各类创新不竭的精神动力。 ”所谓文化创新,实质上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部分或整体的质变过程,文化创新没有节点,既需要文化创意的量变积累,又需要文化产品的实践转化。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氛围日渐浮躁、文化创新转向乏力的困境中,必须深入思考如何为文化创新铺出一条光明之路。

  文化创新没有固定标准可言,新与旧的冲突不可避免。既然称之为创新,自然会有新的东西产生,新旧冲突中必然会触及一些人的利益、引发部分人的反感。从古观之,王阳明心学的提出,在中国文化史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时至今日, “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文化精髓仍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由于触及了统治者的利益,触及了当时传统文人的文化禁区,不得不面临着传播不易、多方排挤等难题。以今观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史无前例地做到了融汇中西方文化的精华,为中华文化的走出去确立前提, 但仍有人眼光狭隘地盯着所谓洋节、洋习而喋喋不休,仿佛只有守旧、只有中国全盘继承传统文化才是正统。所以说,对于创新我们必须有宽容的心态,不必急着对文化创新的成果评判对错,不能以个人的标准作为评判标准。

  但新不代表好,创新也不一定带来的就是进步,没有固定标准不代表一味地求异、求怪。在功利化的社会氛围中、在传统文化继承不力中、在创新保护尚待完善中,各种怪异的创新层出不穷。从模仿韩综的综艺节目的不断出现,到比基尼表演中戴京剧头饰,这类创新实际是伪创新,只是流于表面的,这样的创新也必然会被文化潮流所淘汰。

  当然,文化创新不代表要抛弃文化传承,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坚持传承,才能在继承中发展,就像科学理论的创新一样,后人的伟大都是建立在前人的努力之上的,人类社会能够不断进步离不开的也是对于传统的尊重。而反过来,创新人类发展的要求,月圆则蚀、水满则溢,如果我们一味地抱着传统文化沾沾自喜,那么中国文化也将会逐渐变为一潭死水,只有坚持创新、崇尚创新,中国文化才能更加有活力。《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节目能够火爆荧屏,正是因为处理好了传统与创新二者的关系,科技感十足的展示方式和传统文化古韵做到了水乳交融,让人们在新的形式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精髓。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坚持创新,中华文化才能够不断向前发展,文化自信需要文化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也需要文化创新,坚持传统与现代的辩证统一,坚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目标,文化创新之路定然平坦光明。

  【第十九题】

  “给定资料 4”中有位专家说: “一种精神的形成,离不开历史契机、文化渊源和社会实践锻造;一种事业的成就,离不开伟大精神的指引。 ”请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40 分)

  要求:( 1 )主旨明确,结构完整,思路清晰;( 2 )内容充实,论证有力;( 3 )结合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4 )语言流畅, 800— 1000 字。

  【经典范文】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成就伟大事业

  华图在线申论组

  “一种精神的形成,离不开历史契机、文化渊源和社会实践锻造;一种事业的成就,离不开伟大精神的指引。 ”此句话清楚地点明了伟大事业和伟大精神之间的逻辑关系,在一定的历史契机、文化渊源和社会实践下,能够衍生出伟大精神,也就是说伟大事业可以衍生出伟大精神,而伟大精神也能成就一番伟大事业。

  之所以说伟大事业能够孕育伟大精神,是因为一件事情的成功需要各方付出极大的努力,在努力中不断地发展、创新、坚持、奋进,久而久之就锻造出一种精神。而这些精神的形成确实离不开历史契机、文化渊源和社会实践的锻造。诸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留给我们的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在红色政权的建立和革命道路的探索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苏区精神。还有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展现出的是坚定信念、不畏艰险的精神内涵。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构成的是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精神实质。在改革开放时期的新时代公仆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航天精神等,又集中体现了清正廉洁、团结合作的伟大精神。所有这些精神的锻造与历史契机、文化渊源和社会发展都是分不开的。所以说,在每个时期追求的伟大事业中能够衍生出伟大精神。

  而之所以说伟大精神能够成就伟大事业,是因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能够凝聚人心、激发斗志,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强大正能量。在当下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延安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取得了开创性成就,实现了贫困县全部“摘帽”的成绩。这正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传承延安精神、牢记初心使命、带领人民奋斗的结果。而同样在新时代对技术创新的要求下,精致精细、执着专一、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实现了制造业由“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跨越,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说,伟大精神能够成就伟大事业。

  岁月不断流逝、时代不断前进,但不管在什么时候,这种在历史契机、文化渊源和社会实践的锻造下形成的精神,将会一直推动伟大事业的发展。在追求伟大事业的征途中,也将会涌现出更多的精神品质,不断地推动社会前行。

  【第二十题】

  “给定资料 6” 中讲述了谢女士结婚大喜之日救助伤者的感人故事,请你以这个故事为话题,以“用知识建造善和道德的塔基”为题,写一篇文章。(40 分)

  要求:(1 )主题明确,立意深刻;( 2 )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 )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 1000 字左右。

  【经典范文】

  用知识建造善和道德的塔基

  华图在线申论组

  当七旬老人因车祸受重伤,新娘谢女士在结婚大喜之日并未袖手旁观,而是基于医学知识和工作经验,做出正确而理性的判断,积极采取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在救护人员到达的情况下,谢女士才悄然离开现场。谢女士娴熟运用急救知识,将人性的良知渗透在自己的行为中。可见,知识对道德具有重要意义。

  这里的知识可以理解为技巧,掌握了这种知识技巧,才会使“善”和“道德”成为一种可能,否则,极有可能是一片好心,帮了倒忙。但是,推而广之,知识还可以理解为符合文明方向的,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掌握了符合文明方向的广义的知识,“善”和“道德”的成就就多了一份砝码。可以说,知识和道德关系紧密。苏格拉底甚至认为, “世上只有一种善,那就是知识;也只有一种恶,那就是无知”。

  按照他的观点,善和道德并非天生,在实践中,体现为正确行为,而正确行为基于正确的判断,而正确的判断发端于智慧的力量,智慧是知识的另外一个名字。将推导过程反转, 即知识或者智慧带来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导致正确行为,正确行为体现善和道德。一言以蔽之,知识可以建造善和道德的塔基。

  知识不断地开启人类的心智,使我们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走向善和道德。近年来,大办丧事、重葬厚葬的现象在一些地区依然存在,部分贫困家庭、老人为之所累,把辛苦钱、 养老钱大量投在“后事”上。对此,一些殡葬从业人士认为,殡葬改革势在必行,其关键在于有效破除心理旧习和迷信。心理旧习和迷信的实质就是知识的反动,是愚昧的精神渊薮。 所以,要以科学来涤荡心理旧习,用知识来消解迷信毒素,完善和道德的生活理念才会战胜重葬厚葬的积弊。

  知识开启善和道德的境界离不开理智。知识和人的理智能力联系起来,在人类生存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理智能力借助知识的扶持,将会化为光芒利剑,劈开思想的混沌、愚

  昧的禁锢。随着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一些农村地区的居民,或外出务工,或做生意,逐渐 富裕起来。但“精神贫困”现象也日益凸显。时间的“富余”、精神的“匮乏”、“暴利” 的诱惑和理智的缺席,使不少群众加入到参赌的行列,农村赌博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热点问题。粗犷恶俗的乡村,愚昧必然盛行;精致文明的乡村才是精神澄澈的状态。用文化唤醒理智,用文明祛除浅陋,一个美丽的新乡村才会向我们款款走来。

  总之,用知识建造善和道德的塔基,可以使我们从落后走向先进,从迷信走向科学,从浅薄走向厚重,从低俗走向典雅,知识对于人来说首先正应该是这样一种巨大的力量。

  【第二十一题】

  “给定资料 4”中画线句子写道: “‘二十四孝’应该与时俱进,与我们现在的价值观合拍。 ”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联系社会实际,写一篇文章。(40 分)

  要求:(1 )观点明确,见解深刻;( 2 )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 )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字数 1000— 1200 字。

  【经典范文】

  让孝道焕发时代光彩

  华图在线申论组

  当下,经济快速发展、信息互联互通促进了各区域物资、知识等要素的快速流动,人力要素也在四通八达的交通密网下流动起来。尤其是年轻的一辈,为了求学和工作,远离故土和父母,不同于以往“父母在,不远游”的相处方式了,这让子女与父母产生了地理上的距离。同时,社会节奏加快,年轻人渴望成功,集中精力于工作,常常一年回不了几趟家,这在时间上又与父母产生了距离。时空差距的叠加让“亲情失陪”成为年轻人的一大痛点。的确,忙碌是年轻人不争的事实,但我们应当有一万种方式来慰藉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新时代下行孝的方式应当与时俱进,与当下价值观合拍,让其焕发时代光彩。

  儿女在让孝道与时俱进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角色。手持一部智能手机是具备“时代感” 的标配,然而很多老人因为不懂得使用智能手机,而失去了接触新信息的机会,也错过了与儿女共话题的机会。作为儿女应以耐心来满足父母追赶互联网时代的热情,教会他们使用包括手机在内的“新玩意”。如当下通过拍抖音等短视频而产生影响的网红奶奶就是很好的例证。老人接触了新事物,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也丰富了自己的文化娱乐生活,树立了自信,从而远离抑郁、烦闷等不良情绪和心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加深了两辈乃至多辈之间的沟通和了解,让亲情更浓厚。所以,新时代下,让孝道具备时代感,作为子女责无旁贷。

  如果说教会老人使用“新玩意”是让孝道焕发时代光彩的外在形式,那么秉持至诚至真的行孝态度才是新时代下行孝的真正内涵。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有不少孝子的故事,鹿乳奉亲、芦衣顺母、亲尝汤药、卧冰求鲤等故事, 都以对父母的孝养、孝敬

  的真挚感情而感天动地。当下,社会各方面发生了很大的进步、生活条件也大大提高了,行 孝的行为方式应当与之前不同了,但是至诚至真的行孝态度却不应是过时的,它是亘古不变的。习近平总书记孝敬父母,推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念,并且在十九大报告中大力倡导、激励人民要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所以,只有心中有父母,拿出十足的真诚真心对待父母,也才能对国家尽忠、对社会尽责。

  老人是家庭的重要一分子,所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孝道也是塑造良好家风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说:“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 ”所以,只有在家尽孝,塑造良好家风,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正确的社会价值才会形成。

  【第二十二题】

  李子柒拍摄短视频成为网红的事例带给人们很多思考。请以“讲好中国故事”为主题, 写一篇议论文。(40 分)

  要求:主题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800— 1000 字。

  【经典范文】

  李子柒带给“讲好中国故事”的启示

  华图在线申论组

  李子柒,一个隐居四川乡村的 90 后姑娘,因拍摄古风乡村生活、传统美食而爆红海内外。央视评价她: “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 ”她以微观的生活为切入口,把中国人传统而本真的生活方式呈现出来,让现代都市人找到了一种心灵的归属感,也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讲好中国故事的资源是丰富的,不仅有轰轰烈烈的英勇故事、开拓创新的改革经验,更应有蕴藏在中国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本真与热爱。这种本真不是生活的真实面貌,李子柒展示的也并非中国农村生活的本身面貌。真实的乡村生活是劳累而艰辛的,但视频中的青山绵延、绿树葱葱、花团锦簇却是大自然的真实面貌,这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与自然生态相处的和谐统一。而热爱体现在李子柒对乡村、对生活的认真。在镜头下,她专注着翻土、播种、挖姜、切丝、熬酱,仿佛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亲身体会劳作的过程,品尝食物的美味,让人们体味到劳动的幸福。

  讲好中国故事的风格是多样的,有悲壮激烈、感动迷人的,更应有美好舒心的。李子柒为我们展示了中国田园风光与传统农耕文化的自然之美,它让现代都市人有了心灵寄托。生活在钢筋混凝土城市的都市人,吃着温室的蔬菜,与乡野生活渐行渐远,而视频中四季植物自然生长、绿色无污染,满足了人们对健康美好的追寻;城市节奏快,都市人每日如上紧的发条一样奔走不歇,而视频中宁静悠远的田园牧歌式生活,让人们有了心灵放松的栖息地; 还有,视频中的孙女俩的碎碎言语,狗儿、猫儿的相依相伴,都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温馨的情

  感慰藉。所以,李子柒讲述中国故事的定位是明晰的,她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充满向往的精神住所。

  讲好中国故事的领域是宽广的,有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更应有文化的,要从中国传统中挖掘民族文化、展现民族精神。 “民族的更是世界的。 ”在李子柒的展示下,蜀绣、竹艺、活字印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让世界人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有位世界友人看了李子柒的视频后说:看了这个视频,我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兴趣,我很想到中国去看看。 ”在这一过程中,李子柒传播的不仅是技艺文化,更是中国精神,展现了仁爱、勤劳、勇敢、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东方智慧。

  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每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故事,是发出中国声音的有效方式, 它对树立文化自信、塑造中国形象意义重大,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应为李子柒点赞。

  【第二十三题】

  参考给定资料,以“新时代的中华民族精神”为题,自选角度,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40 分)

  要求:(1 )观点明确,思想深刻;( 2 )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 )思路明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 1000— 1200 字。

  【经典范文】

  新时代的中华民族精神

  华图在线申论组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实践中积淀的意志品质。一个振奋人心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团结进步的不竭动力。它如茫茫沙漠中的一颗北斗星,明确不断前进的方向;它还如寒冬腊月里的一团熊熊火把,点燃奋斗不止的激情。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既延续了传统的优良品质,又注入了新时代的内涵,主要体现为创造、奋斗和拥有梦想。

  创造是一种开天辟地的创举。没有创造就没有新发现,没有新发现就不会有新事物,没有新事物整个社会就会停滞不前。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后,其传回世界的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开启了人类认识的新篇章。假如没有我国科学家的科研探索与试验,人类对月球的认识就不会迈出这重要的一步。实际上, “创造”不仅体现在这些伟大的科学创举上,也体现在推动社会进步的每一个开创行为中。谈起人工智能,虽然现在对它的研究和应用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但这并没有阻止高级工程师研究的步伐,也没有削减高校培养专业人才的热情。可见,虽然创造事件实现就那么一瞬间,但孕育创造事件的过程是漫长、曲折的,它需要勇气和胆量。这种无畏的开拓精神是新时代民族精神的首要精神。

  奋斗是一种坚韧的意志力。《易 ·系辞上》中记载的“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等话语则是我国人民对于国家富强美好愿望的诉求。要实现这一愿望,不是举手可摘的星辰, 它需要坚持不懈的实干。小蓝在被调任东庙乡党委书记的时候,人们都认为他“掉进了”穷窝窝。的确,刚上任,他面临干部松散、缺乏产业等重重困难。对此,小蓝没有退缩,越在困难的时候他越顶上去,以拼了命的干事作风展示了一位基层干部不畏艰难、愈挫愈勇的精神风貌。当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脱贫攻坚处于决胜阶段,更需要这样一种韧性、一种不服输的奋斗精神。奋斗精神是新时代民族精神的重要精神。

  梦想是一种积极的精神追求,具有改变现实、克服万难、提振人心、升华人格的作用。理想因其高远而为理想,梦想因其伟大而为梦想。不管是探月总工程师孙家栋还是水稻专家袁隆平,都因心怀伟大梦想——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和国家强大实力,才不断超越自我,做出巨大贡献。放眼各个时期,不管是取得国家独立的解放战争时期,还是赢得发展的改革开放时期,亦或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都是因梦想而奋斗不止,激情不减。所以说,梦想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个人有伟大梦想,才铸造国家的梦想。因此,怀有伟大梦想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坚定力量。

  新时代是满怀梦想、不断奋斗、创造不止的时代。所谓“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新时代下中华民族精神应成为深入人心、人人践行的精神食粮。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巨轮不断前进。

  【第二十四题】

  “给定资料 6” 中提到“历史遗迹,传统民俗;红墙绿瓦,画栋雕梁…… 曾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为中国人保留着一方独特空间,如今却面临着种种危机。如何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成为‘诗意的栖居’和‘远方的惊喜’成为时代的重要议题”。请围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保护” ,结合给定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40 分)

  要求:( 1 )自选角度,见解深刻;( 2 )内容充实,结构完整;( 3 )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 1000 字左右。

  【经典范文】

  保形留人护魂历史文化永存

  华图在线申论组

  冯骥才先生曾说: “留住时间的方式,惟有把他变为珍贵的事物。 ”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就是“珍贵的事物”之一,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彰显着浓郁的地域特色,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培育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的重要物质基础。然而,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出现种种危机,让“诗意的栖居”和“远方的惊喜”成为奢望。所以,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要在风貌塑造上留住其“形” ,在宜居宜业上留住其“人” ,在文化传承上留住其“魂”。

  在风貌塑造上留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形”是由街巷、建筑物、构筑物本身特征结合自然景观而构成的,这些“形”能展示当地的整体面貌,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和代言人。如果“形”不存,则历史风貌不在,历史文化、地域特色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安徽省古民居博览园在探索保护名城名镇的“形”上迈出了关键 一步。他们采取多元化的保护方式,将原址保护与异地重建相结合,还创新保护管理方式, 提高民众保护主动性、积极性。因而, “形”是基础,是根基,想让历史文化古城古镇永存,在风貌塑造上留“形”至关重要。

  在宜居宜业上留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人”。一座城,有人才有活力,否则就是一座死城;一座城,有人才有守护者,否则就是一座空城。原住民是文化传承和名镇保护的主体,名镇的开发、保护、经营活动需要他们真正参与进来。但是,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基础设施陈旧简陋,生活不便;一些名城名镇经济发展落后,就业机会少,为了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更多的谋生机会,很多人离开了,导致空心化严重,文化无人传承。所以,要让原住民有权利、有条件享受现代生活,需完善各项基础设施,积极探索新的产业形态,在宜居宜业上留住“人”。

  在文化传承上留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魂”。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它可以是历史记忆,如传统民俗、故事传说;也可以是精神财富,如传统曲词、方言乡音。而这些彰显特色的文化便是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魂”。人有了灵魂才不至于行尸走肉,城市有了灵魂才不致死气沉沉。当下受到多元文化冲击,人们已经忘记了当地的传统民俗,街头巷尾也很少有人操着浓郁的乡音讲述着当地的历史故事。所以“我们保护的不是形在而神不在的古物、死物,而是有呼吸、有生长的灵动、活泼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只有文化也复兴、活在当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才更有辨识度和存在价值。 ”

  “形”是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名片, “人”是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守护者, “魂”是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精髓,三者助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充满活力和生机。保形留人护魂,让历史文化永存,根植文化自信。

  【第二十五题】

  “给定资料 6” 中提到“传承人就是站在今天坚实的土地上,左手拉着历史,右手又伸向未来”。请根据对这句话的理解,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 分)

  要求:( 1 )自选角度,立意明确;( 2 )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 )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 ) 1000— 1200 字。

  【经典范文】

  传承人连接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华图在线申论组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 )是文化的载体,传承人是非遗的载体,传承人通 过继承非遗,延续文化命脉;传承人通过创新发展非遗,激发文化活力。所以,传承人连接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正如非遗专家刘魁立所言:“传承人就是站在今天坚实的土地上,左手拉着历史,右手又伸向未来。 ”

  传承人继承非遗,延续文化命脉。非遗是活态的,依托于人来传播传承。传承人会继承先人的种种规范与程式,所以往往他们的一次口述、一种腔调、一些手法直通远古,为先辈留下的遗产续上了香火,延续了文化的命脉。如若没有传承人,我们就不知道有一个故事叫“走马故事” ,更无法体味到历史上走马镇摩肩接踵、人喧马叫的热闹景象;也不知道有一 种戏叫“皮影戏” ,更无缘欣赏到艺人们在幕布后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曲调讲述故事的精彩画面;更不知道有一种雕刻叫“东阳木雕” ,更无法见识到人物形象生动逼真、场景安排错落有致、刀法层次分明的绝技精艺。所以,传承人就是冯骥才所言的:是大地上的文化精华,是黄土地上的艺术大师,是传承我们龙的精神的代表。

  传承人创新非遗,激发文化活力。因为创新,文化才会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而这种创新是建立在传承人与生俱来的文化自觉性上的。传承人把自己所持有的非遗项目当作“手心里的宝”,把传承非遗视作义不容辞的责任。正是这份文化自觉性驱使他们面对非遗传承困境,勇于担当,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让非遗在时代的变迁中绽放无限光彩。湘绣传承人吴宁,面对传统刺绣工艺传承难题,将一种与生俱来的责任和担当化作动力,走上推动湘绣技艺传承和创新发展之路——发奋研习技法,结合时代发展需要,融入创新,让湘绣走向更远的未来。所以,有了传承人,非遗的创新才有动力,文化的发展才有活力。

  传承人是非遗发展的主体,是连接文化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黏合剂,所以保护传承人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文化部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来保护非遗传承人:出台政策文件,为非遗传承人“正名”;开展代表性传承人抢救记录,培养新的传承人,确保非遗传承后继有人;增加传承人补助经费,让传承人生活无忧……这种种举措的背后体现了国家保护非遗传承人 的决心和英明。但当前我国传承人老龄化明显、 “招不来、留不住、传不下去”的问题依旧突出,所以,保护传承人任重而道远,需要久久为功。

  传承人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没有他们,我们无法追溯历史, 也无法立足当下,更无法展望未来。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对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培养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

  以上是23河南省申论文化类范文 25 篇的全部内容,更多关于23省考,河南省考,申论,申论范文,文化类范文快讯信息敬请关注郑州人事考试网频道。

河南郑州最新招考信息

本文标签: (编辑:黄小图)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2024年国家公务员笔试系统提升班
联系我们
<